【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在泉举行
早报讯昨日,华侨博物馆“金博士杯”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作品展开幕,500余件优秀民间工艺品参展。
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举办,是全国首次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来自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浙江、福建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千名农村青年艺人报名参赛,参展民间工艺品涵盖了雕刻、陶瓷、木偶、剪纸、手工制作等。
经过专家组评选,大赛决出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21件、优秀奖作品若干。金奖获得者和银奖获得者同时荣获“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优秀奖获得者荣获“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能手”称号。
泉州民间艺人陈明华的陶瓷作品《东方之珠通花瓶》、郑雄彭的陶瓷作品《菊花瓶》获金奖,杨庆聪的石雕作品《玉叶观音》、王经民的石雕作品《麒麟送子》、吴敏达的影雕作品《惠安女》获银奖。
两花瓶捧金背后
此次大赛九枚金牌中,泉州独得两枚。这两枚金牌的得主都是来自德化的陶瓷花瓶。
郑雄彭和他的菊花瓶
郑雄彭:经过20多次失败
29岁的郑雄彭来自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他是在经过了20多次创作失败后才成功地制作出这个菊花瓶的。
郑雄彭出生于德化陶瓷世家,父亲原本就是德化一陶瓷厂的老工人。他从小就跟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17岁开始进入德化陶瓷技工学校,学习陶瓷制作,业余时间他也在校外和一些老师傅学习。
记者在现场看到,郑雄彭的《菊花瓶》上面有几朵绽放的菊花,仔细一看,菊花花瓣竟然是用手工捻成,一条一条地粘上去,然后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制成的。小郑说,这个菊花瓶的灵感来自他平时的积累,经过精雕细琢而成。仅这个花瓶,他就花了10天左右的时间,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才做成的,仅试验就做了二十几次。
陈明华:毁了五六个花瓶
陈明华,今年三十出头。此次参赛的《东方之珠通花瓶》是她自己的构思,镂空的瓶体上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制作,整个瓶体显得通透、白净。为了制造这个作品,前面已经失败了五六个。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开始制作陶瓷,学了五六年基本功后,才开始接触到设计、创作。
“在此期间,由于学历较低,我也不断地自学,拜一些名师门下,学习创作和设计。”陈女士说。
针对现在不少专业技术学校的建成,她认为,现在的工艺品制造者比他们幸福多了,可以有专门的老师教导。不过她也提醒这些学员,学习时一定不能“不学走,先学飞”,基础一定要掌握。真正想成名成家的话,更要虚心地向名家请教,这样自己的技术才能有飞跃。
评委声音
泉州工艺品还缺那么一点
参与此次大赛评选的评委共有6名,他们对于泉州民间艺术家的评价如何?早报记者昨日专访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李绵璐教授。
李教授告诉记者,此次之所以选择泉州作为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的举办地点,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泉州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泉州富有特色的木偶、花灯、瓷器等民间工艺品。我认为泉州青年艺人的欣赏能力应再提高,特色展品仍不够。
据了解,在两天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发现泉州的展品,大多以根雕、石雕为主,一些富有特色的木偶、花灯的展品却比较少,实在是有些遗憾。
“泉州的艺术家是很有潜力的,但还是缺少一些更高层次的欣赏力。很多作品,都是缺了那么一点。如果这些民间艺术家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话,真正成名成家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此次有一组十二生肖的艺术品,就因为雕刻手法不统一,所以不够完美。”李教授说。
谈到此次拿得两块金奖的德化陶瓷时,李教授表示,德化陶瓷之所以如此红火,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泉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这为民间工艺发展提供了一个环境;其次,泉州形成了一个比较集中的产区,这种氛围非常重要,它孕育这些设计师,并让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泉州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遍地开花,如今这种民间工艺品已形成产业,这使得泉州的民间工艺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支持。
谈到泉州的民间工艺,李教授认为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泉州一些专业院校的建立。他谈到此次来泉还专门参观了德化陶瓷学院。他说,这样的学校是很有必要建立的,但是学校在培养真正上档次艺术家时,应该转变一些教学理念,不应单纯将教学放在绘画、设计上,应多重视一些技艺的提高上,特别是一些民间老艺人的技术最好是能传承下来。//by http://CiDu.Net/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