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品牌的“孵化器”,在品牌的塑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开我们常见的几家陶瓷业的行业报纸,几乎每一张报纸广告的篇幅都占了一大半,乐得报纸的老总一个劲地扩版;还有那越做越大、越立越多的路牌广告,已成了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那央视黄金段一掷千金的光彩亮相;铺天盖地的宣传画册与产品海报;接踵而至的新闻发布会、展览会……。没有人会否认广告的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广告,正成为陶瓷业众多企业进行品牌诉求与推广的重要手段。但是,对这样的广告看的多了,见的多了,便常常为这些企业投入了巨资而并未收到预期的广告效果感到惋惜。笔者粗浅归纳了陶瓷业品牌推广中常见的八大误区,谨与陶业同仁商榷。 误区一:创意平泛无个性。广告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广告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品牌的优劣,因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从认知广告开始认知品牌的。品牌是无形的,它虽然包括了一个企业或者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形象、文化、品位等诸多因素,但其却离不了广告手段的诉求与表现。目前,陶瓷业琳琅满目的广告无时无刻不撞入我们的眼球,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是,大部分的广告却未能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烙印,如同过眼的烟云,留不下一点痕迹。很少有那种让人眼睛一亮,过目不忘的广告。一些所谓的广告策划人员和平面制作人员,常常在成功的品牌广告中抄袭、模仿和套用,“拿来主义”盛行,导致大部分的广告千篇一律、千面一孔,没有鲜明的广告特色,显得平凡无个性,使其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广告大战中,将品牌的个性消失得一干二净,缺乏新颖的创意和眼球冲击力。广告是画面、色彩、声音等现代创作技法综合运用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强调广告的审美情趣和与品牌内涵的水乳交融。广告,唯有创造出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让消费者在众多的品牌中产生强烈的记忆,打出品牌的希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成功的广告,就已经使一个品牌成功了一半。 误区二:主题诉求多变化。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一直告诫广告人,广告一定要遵守单一诉求原则,但是,许多广告人却总是不以为然。我们常见的广告是不难看到这样的事例:采用意大利技术最新制造、耐磨、防滑、去污、低吸水、色泽自然、纹理清晰……每一个卖点都舍不得放弃,总是想把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广告中告诉消费者,把一个品牌塑造成了“十全十美”的形象,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让消费者连一个卖点都不曾记住。菲利浦小家电的质量够好的了吧,可他们从不在其品质、技术、业绩等方面浪费口舌,而是着力宣传“为顾客创造价值”,使消费者感觉买菲利浦品牌物超所值;海尔更是一贯秉承其“真诚到永远”的广告诉求,让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海尔品牌的可亲、可信和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综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品牌,其广告大都奉行单一诉求原则,不断地向消费者承诺一个利益点并最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陶瓷行业由于受新产品层出不穷和市场卖点变化的影响,今天广告其规模之大,明天又广告其环保节水,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诉求主题,在市场上大洒胡椒面,使广告的影响力显得分散单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起不到累加提升的效果。 成功的广告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品牌有多个利益点,最好是分而广之,千万不要将所有的信息塞在一个广告里。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学会放弃也许是广告成功的一条捷径。陶瓷业新中源的“脚踏实地,做好瓷砖”和东鹏的“缔造灵性空间”就是单一诉求的成功案例。 误区三:言过其实说假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是夸过了头,吹起了牛,就为品牌的成长埋下了隐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厂商开始在广告宣传上打起了歪注意,吹牛皮,说大话,动辄“世界第一”、“行业之最”,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前两年,陶瓷市场上不少商家拿白坯砖冒充全瓷砖,令不明就里的消费者错误地认为只要坯体是白色的,就是全瓷的,全然不顾其吸水率。还有的商家,见市场上全瓷砖好卖,而自己的产品质量又差,尤其是瓷片,便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半瓷的,糊弄消费者。近年来,陶瓷业广告中说假话、说空话、承诺不兑现、言行不一致、欺骗消费者似乎成了一种惯用的伎俩,成了一种急功近利、夸大其词的自吹自擂。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你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诚信无价、一诺千金永远是商家打造知名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那些不实的广告,虽然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鼓吹出一个知名品牌来,但却经不住市场的考验,犹如一个眩目的肥皂泡,一捅就破,而且消费者一旦获悉广告背后不真实的信息,就会对某一品牌产生极大的不信任与反感,使广告的效应大为降低,最终得不偿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对于一个品牌来讲,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其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服务与体验,比任何创意的广告都要好,消费者的口碑也比任何形式的广告都要有效的多。 误区四:故弄玄虚炒概念。近年来,陶瓷行业广告宣传中的概念热持续升温,并渐成泛滥之势。这种愈演愈烈的概念炒作,使不少企业在广告宣传的过程当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放松了对品牌质量的管理、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售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而是挖空心思地编造一些离奇、怪异的概念在市场上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市场上流行仿石砖,于是乱石纷飞,什么贵妃石、美人石、五彩石等五花八门的石头令人眼花缭乱,找不着北;为了打上节水牌,节水的标上了节水标志,不节水的也标上了节水标志,你用6 升水,我用4 升水,有的甚至号称只用一杯水;还有纳米、环保、绿色、放射性、“砖王”等不一而足,什么流行炒什么,什么好销广告什么,别人有的概念我必有,别人没有的概念我也有。一段时间以来,陶瓷业概念广告成风,却大都没有内在的品质支撑,剥去概念的外衣,只剩下低水平的重复和相互之间的摹仿与雷同。在品牌文化的广告宣传中,更是生吞活剥地进行嫁接与移植,搬了一大堆空洞的概念,塞了一大堆连自己都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新名词,似乎企业文化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在品牌的推广中,舍本逐末,忽视对产品品质的管理而更注重对品牌的包装、策划、形象设计和包版面、树路牌、出风头。这种故弄玄虚、花拳绣腿的概念广告炒作风,如同赵本山演的小品中那只“穿了马甲的花乌龟”,既可笑又可悲,还丧失了自己率真的本色,如不及早刹车,必将使一大批品牌在目不暇接的跟风潮中晕头转向,最终湮没在美丽的广告泡沫中。 误区五:祟洋媚外搞洋化。一个成功的品牌,离不开一个新颖、独特、个性化的名称,它是一个品牌在市场上亮相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它除了区别于其它品牌外,更应该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品牌文化,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联想,如“红豆”、“娃哈哈”、“海尔”等。近年来,陶瓷业洋名满天飞的状况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广告是一种传播途径,一个本土化、琅琅上口的名称肯定要比一个拗口难记、土洋结合的名称要容易传播的多。但是,翻看和收听一些陶瓷业的广告,看看陶瓷市场上各销售店的牌匾,其品牌名称却大都是“娜、莎、拉、斯”,宣传词中尽是欧式风格、西式典范,就连广告画面与图片也大都是国外建筑,其既晦涩难懂,又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消费者一头雾水,不知身处何地。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国外一些知名品牌在抢滩中国市场时,都尽可能地将品牌本土化,在感情上拉近距离,以取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反观我国陶瓷行业不少企业明明是地道的国产设备和技术,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却言必意大利、西班牙,似乎沾上了洋味,自己的品牌也就有了身价、有了品位。“假洋鬼子”的盛行,使我国陶瓷行业品牌名称出现了祟洋媚外的浊流,而洋化的广告无疑是这场“洋务运动”的罪魁祸首。 陶瓷,在英语中的称谓是“China”,与中国同音,可见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博大与精深,陶业广告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搞洋化,5000年灿烂的华夏文明,足够陶瓷业享用了。在中国加入WTO后,每一家陶瓷业的老板都应该明白,在品牌的推广中,无一例外地验证着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误区六:传播渠道太单一。随着陶瓷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陶业广告大战开始成为企业之间推广品牌和争夺市场的常用手段。但是,广告渠道明显偏窄,除了常见的行业媒体和路牌广告,其它渠道的广告少之又少。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广而告之,在最大范围内把产品信息传播给受众对象。由于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较细,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那些专业的媒体既无机会接触,也无兴趣搜集,对业内知名品牌的状况并不了解,从而导致他们在陶瓷消费中存在盲目性。广告的渠道多种多样,层出不穷,陶瓷企业应跳出陶业看品牌,扩大广告渠道,除了常见的行业媒体广告和路牌广告外,可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其它报刊上刊登一些广告,尽可能地让行业外的消费者也了解陶瓷行业的市场动态,对新老顾客可采用赠送带有品牌提示的一些小礼物,譬如一瓶瓷砖光亮剂、一把伞、一支笔、一只精巧的手提袋等。国内一些品牌在广东、上海等大城市的广告战打得不可开交,而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却看不到广告的影子。虽然大中城市是陶业市场的制高点,可是“农村包围城市”也是陶企品牌成长的另一条途径。陶瓷行业的广告除了把重点放在建设、设计、施工、装修、楼盘规划等部门外,还应开拓新的广告渠道,尽可能扩大广告的市场覆盖面,形成“海、陆、空”立体交叉,多层次、多角度、大范围的广告阵势,让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陶瓷业知名品牌的成长步伐。 误区七:广告攻势无定力。短期内的广告集中轰炸,虽然能使一个品牌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知名度,但却未必能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为消费者从认知一个品牌、肯定一个品牌到最终接受一个品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旦消费者接受了某一个品牌,又总喜欢不时能看到自己垂青的品牌广告,如果长时间内看不到,消费者就会猜测这个品牌可能已经过时了或者夭折了。美国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做为世界知名品牌,也要每年拿出30%的利润用于广告,靠生生不息的广告维护着品牌的生命力。就拿中央台黄金段的广告来讲,几年来,凡是在短期内家喻户晓、大红大紫的一些品牌,基本上都是些短命英雄,在经过一番热闹的喧哗后便消声匿迹;而真正发展壮大的一些品牌,则多是广告不断,细水长流,持续露面的那些品牌。在广告投放策略的制定上,一些有经验的品牌总是坚持做六周停六周的策略,尽量将广告档期往长里拉,既不让消费者看着烦,又刚好在你快要忘记的时候提醒你,让你觉得这个品牌的广告投入很大。陶瓷行业除了部分有一定实力的知名品牌在广告投入上持续不断外,大部分是实行短、平、快,在销售旺季、效益好的时候,或遇上新品上市、重大活动时大量投放广告,而一旦市场低迷,销售不畅或资金紧张时便少投或不投,这种忽冷忽热、缺乏定力的广告策略,极不利于品牌的成长。实际上,持续的广告投入,不但能够经常提醒消费者“我还在”,而且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把品牌最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增强品牌的持久力。 误区八:广告投入无节制。广告是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在品牌的推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度的广告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使品牌更好地成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厂商盲目地认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和市场销售量的多少就与广告投入的多少成正比,简单地依赖广告投入促使品牌快速成长,通过广告来“孵化”品牌。但是物极必反,广告投入一旦无节制,就会遭到消费者的质疑和腻烦,因为消费者明白,这些高昂的广告费用,最终都会全部转嫁到每一件产品当中,在这个时候,过度的广告投入,不但不能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反而会有所下降。此外,过度的广告投入也增加了厂商的销售费用,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在这方面,秦池、爱多等品牌可谓过度广告的牺牲品,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靠着狂轰乱炸的广告,其品牌知名度一夜之间一路飙 升,当达到一定的颠峰后,越投越多的广告便成了其不堪负重的包袱,最终导致品牌的夭折。真是成也广告,败也广告。一般来讲,一个新品牌在幼稚期时,大量的广告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会加快品牌的成长;而一旦达到了成熟期,就要适度控制广告投入,因为这时的品牌已有了稳定的顾客群和市场美誉度,过度的广告已没有多大的作用,厂商只需告诉消费者“我还在”、“我更新”等这样一些讯息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