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又见水口
作者:王迪虹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1 8:35:3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只差几步之遥,没能赶上那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趟水口之行,完全是因了每年的长假写生计划。

  偶然的机会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1969年1月,泉州人民体育广场,红旗在寒风中猎猎,几十部军用大卡车满载着3000多名稚气未脱的男女学生,奔赴德化插队落户。这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胸怀理想和抱负,热烈高昂的情绪几乎盖住了离别的伤感。在送行的人群中,我听见这样的对话。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囡呀,咱不能以后再去吗?”学生:“奶奶,迟去不如早去,反正都得去。”奶奶:“那就去吧,囡。”就是这样简单的对话,无数十几岁的少年便远离父母亲人走入大山深处,一去就是3年5年,甚或10年8年。

  当年我的二姐三姐就去了水口湖坂插队。到第二批,大姐大哥则落户水口毛厝。

  那一年的5月份,城里没有了那一群热火朝天的青年,显得异常的寂寥。于是我便来到水口找姐姐们,替知青的生产队放养鹅群,和当地与我同龄的孩子们一起下溪捕鱼捉蛙,到田间送饭,看着知青大哥大姐们忘我地挥锄、犁地、插秧、割稻……

  当我打电话告诉姐姐说我在镇里旅店的房东正好也是她插队落户时的房东,电话那边忽然情绪激动,声调高亢,立马要我把电话交给房东。瞬间,长长的线波便传达了对遥远往事的怀念和追忆。大哥则约了老“插友”第二天就要赶到现场,回“老家”重温旧梦。说实在话于我并没有太多的怀旧情绪,不像知青大哥大姐们的那份缱绻,即使他们将人生最灿烂的时光抛掷在深山、在田野、在低矮昏暗的木构瓦房内,现在回想起来仍不言后悔,依然禁不住荡起涟漪。那割不断的情结呀,已像藤蔓缠绕于内心深处。

  提起冬泳的朋友李国才,房东充满敬佩的神情:那不就是曾在顺湖及水口中学教过课,插队坂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经常被抽调到县城当田径教练的老李吗?是啊!那一代人用青春的热血沸腾了平静的山村,把自己的智慧和深情融注于这一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有知青们活动的身影,受益匪浅的山村孩子们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带着感恩的心回忆起这段历史都津津乐道。

  当年的老李们大都功业有成,感念大山的宽厚怀抱,又反哺于山区建设,修公路、建学校、投资办企业……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了年过半百已近花甲的一代。岁月悠悠,当他们审视历史,已再没有喟叹,能够唤回的记忆也已不再沉重,曾经的痛楚与欢欣回归了平和与淡然。

  今天,我们采风行走在水口镇的几个山村,在湖坂、在内坑、在坂、在毛厝、在顺湖,到处弥漫着山野的气息,农民们虽顶着艳阳在田间劳作,但并不感觉繁忙,之间轻松地搭话显得热闹而安闲。一位中年妇女从田里匆匆赶来,为我们刨薯皮,烧菜煮饭,安顿完毕又回到田里去。

  从湖坂谢地返回镇里,在800米高的山路往下看,整个镇貌尽收眼底。今天的水口镇也乘上了现代化的快车,电力充足,贸易繁荣,平坦的水泥公路接通了所有的乡村,崭新的商贸企业楼房鳞次栉比,穷乡僻壤已成了历史。

  细长的水口大溪蜿蜒东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