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科院院士曝光全国各地奢华建筑 | |
作者:刘淑清 文章来源:竞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0 8:17: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大楼正面广场 新华社发 浙江省绍兴县政府办公楼内景 新华社发 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一本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政协委员和媒体的关注,里面133张照片拍自全国各地,照出种种“豪华建筑”的怪相:有地方政府违规兴建的豪华办公楼,有规模惊人的开发区,有疯狂占地的“大学城”。(XMW) 照片的拍摄者是中科院院士陆大道。陆大道跑了很多地方,发现政府办公楼一拨一拨地大迁徙,成片成片摧毁民居和农田。这是一种危险信号,很可能导致空间失控!陆大道和课题组的成员们在调研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XMW) 在陆大道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他的调研报告和附件——— 一本配有照片的厚厚的册子。他翻开给我们一一指点,告诉我们那分别是什么地方,某座办公楼有多么豪华,某条道路有多么宽阔,某学校占地有多么大…… 政府办公楼竟配上千亩广场 记者:您能列举一下您在调研中看到的现象吗? 陆大道:那太多了。比如,政府办公楼一拨拨地进行大迁徙。离老城有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配以几百亩或者上千亩的广场,有的在附近还建设豪华的会展中心,有的在附近人工开挖广阔的水景。这些政府办公大楼和漂亮的大广场多数远离了城市人口聚集地区。这种大的豪华的空间是老百姓享受不了的,因为距离远。有可能在节日期间,有车的人可以开车子到那儿享受一下。(XMW) 另外很多城市建非常宽阔的大马路,双向八车道、双向十车道,两边还有隔离带,还有绿化带。有的两边绿化带达到30米至40米。济南有所谓的国门大道,经十路,是双向十车道,有个隔离带,隔离带旁边是人行道,人行道是走自行车的,也可以开车,再外面才是绿化带,有30米到40米宽。整个道路的宽度,包括排水沟,达到了130米至140米。这个道路不是封闭的,是平交路口,是开放的,在平交的时候,车速很慢。据相关专家说,平交的道路太宽了反而车速上不来。另外济南市民反映,这条路上的交通事故比过去明显增加,像我们老年人都不敢过。但是这样的大马路在大中城市很普遍,还有大立交。我在欧洲、美国没有看到过像中国城市建设的这样大规模的立交,后来我才知道,大立交不是作为公路运输枢纽来设计,是作为城市一大景观来设计的。(XMW) 记者:贫困地区的情况怎么样? 陆大道:那也有啊。你看这幅,这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新办公大楼,瞧瞧多气派,可这是贫困地区。(XMW) 土地低买高卖大学城盲目扩张 记者:您还提到了大学城的问题。您认为扩建大学校园不好吗? 陆大道:由于我们国家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的扩招,一些大学的用地比较紧张,适当地建设分校是必要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各地以“科教兴国”和大学扩招的名义纷纷规划建设规模宏大的“大学城”,现在又改为叫“大学功能区”,或者“大学园”,这个倾向太严重了。(XMW) 有的占地面积过大,一个大学城有二三十平方公里,还有四十到七十平方公里的。有一些大学有两三个新校区,每个新校区占地2000亩至3000亩。在很多的大学新校区,人们看到是极端空旷的“大气派”。 很多个大学城占地面积过大,有些大学由于圈地太大,大门内将近一公里没有建筑,老教授去上课要在太阳底下走上一个小时才能找到教室。即使这样的学校,有的领导还在要求建第二新校区、第三新校区。(XMW) 记者: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陆大道:这背后的动力在于土地的二元价格。以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某大学炸掉西湖第一高楼,然后又天价拍卖,一亩地的价格是2500万元,再通过政府低价从郊区拿地。这一卖一买中间就有多少利益?学校应该干这事吗?可是我们看到,政府、开发商、学校都参与其中。实际上他们考虑的是先获得大量土地,今后高价出售,或者进行房地产开发。(XMW) 43%的城镇化率值得商榷 记者:我这里有一个数字,我国在2005年的时候城镇化率达到43%。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数字的? 陆大道: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数字,因为其中包括了1.3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从整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不同于市民的,他们的土地被城镇化了,但是这些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在城市里面,在教育、医疗、保险、居住各个方面跟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很大的差距。(XMW) 另外,43%的城镇化率,其中也包括 一部分城镇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把原来作为农村的乡划到城镇,因此原来的农村人口也成了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是划进来的这部分,他们没有产业支撑,他们还是靠农业生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还是农村的,所以本质上还是农村。高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有突出的人为拉动的因素。有水分的城镇化是要不得的。(XMW) 记者:我们看到有些农民的地被征了,然后他们住进了楼房,这不好吗? 陆大道:你看这些照片,农民都在楼下晒太阳,他们无事可做。现在他们觉得好像还挺好,住进楼房了,不用种地了,他们还不知道失去土地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再过些年,当他把积蓄花完了,他还是没有工作,他怎么生活?他的儿孙又怎么生活? 城镇化一般是不可逆的,不可能说我这个城市发展时增加了几十万城镇人口,产业衰退的时候让他们重新回到农村,今后是办不到的。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要和产业的支撑相一致、相协调,如果在产业规模达不到的情况下就把那么多的农村人口搞进来,不是会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吗? 文/本报记者 刘淑清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