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泉州规划核心区域发展远景
作者:江海苹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 8:32: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两带三湾,环湾面海”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市规划论证会召开

  早报讯(记者江海苹文/图片翻拍)为期一天半时间的泉州市规划论证会昨起在泉州酒店举行。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邹德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教授毛其智,福建省规划学会会长、高级规划师严拱钦,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益生等专家听取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泉州城市(2777范围)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城市人口提前年达80万

  近年来,泉州市按照福建省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立足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地位,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一二三四”城建项目。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1%,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80万,提前14年达到1996版总体规划2020年的人口规模。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泉州湾港口群为依托,涵盖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部分区域的大城市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泉州市核心区域2777平方公里

  这次城市规划论证会,主要是着眼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好中求快、支撑带动”的发展主线,立足泉州新一轮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规划编制等技术层面入手,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规模、发展方向、城市形态、道路骨架等进行论证。

  《泉州城市(2777范围)规划》的编制是为了推动泉州市域的协调发展与一体化建设,从城市整体的长远目标和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本次规划范围为泉州市的核心区域,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全部和南安市6镇(丰州、霞美、洪濑、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相关链接

  1989年和1995年两次编制城市规划

  泉州市在1989年和1995年两次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

  1986年1月,晋江地区行署撤销设立泉州地级市,实行市带县体制。1988年12月,石狮由镇设市,泉州实际所辖7县(晋江县、惠安县、南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和待回归的金门县)1区(鲤城区)1市(石狮市)。泉州列入沿海开放城市之列,原有的城市规划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国家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编制1989年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相继颁布实施;随着泉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9年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框架难以满足城市快速成长的需要,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偏小,缺乏足够的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用地,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够等,为此,泉州市政府组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

  1995年版总体规划拉大城市框架,提出跨洛阳江、晋江发展,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城市总体布局提到了八大组团结构,并对各组团进行明确定位。

  该版规划注重拉大城市框架,对区域关系、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整合优化、规划成果表达规范化方面着力不够,规划确定的各组团功能定位应该在新的背景下进行适当调整。

  □相关链接

  未来空间布局结构 两带三湾环湾面海

  根据《泉州城市规划(2005-2020)》纲要及评审会专家意见,确定泉州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规划提出,规划区(2777范围)的总体空间结构要形成“两带三湾,环湾面海”的空间布局结构。

  ——战略提升带:依托高速公路、区域中通道,连接都市区主要集中建设的组团,作为培育区域服务职能的空间载体。

  ———远景预留带:局部利用沿海大通道,形成居住、旅游功能发展带,同时作为城市远景拓展的主要空间。

  ———环泉州湾地区:构成主体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发展定位为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要建成区域性产业服务中心,市级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

  ———环湄洲湾南岸地区:构成主体以惠安、泉港为主。发展定位为形成区域性石化产业、原料产业基地。作为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未来对接湄洲湾的战略前沿地区。

  ———环围头湾地区:构成主体以安海、水头为中心,整合周边城镇组团。发展定位为泉州市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大平台的战略前沿地区。

  ———环湾面海:泉州市的空间发展将从沿江时代走向环湾时代,最终走向面海时代,建成环泉州湾海湾型山水园林城市。现阶段应在强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把握战略机遇、注重空间预留,防止对战略性空间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破坏。(记者江海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