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南海一号"沉没时船员已逃生?破解千年谜团
作者:张建明 李培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 22:34: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新华网广州2月2日电(张建明 李培)随着“南海一号”目前探摸工作的推进,水下考古专家们开始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这艘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真实面容一点点被揭开。昨天,针对近来围绕“南海一号”展开的各种猜想和质疑,本报记者采访了考古专家,请他们破译千年深海中的四大谜团。    

  谜团一:船上人员是否逃离?

    “南海一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广东省考古所所长黄道钦对记者说,从近年对“南海一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当然,最终能不能从船内文物中发现人骨,还有待接下来的进一步发掘”。

    黄道钦认为,与现代一些钢结构船不同,“南海一号”是一艘木船,而不是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沉重的钢体大船,因此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船身并不庞大,门窗不高,沉船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南海一号’沉没后只有货、没有人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此次探摸中还发现了不少动物骸骨,这些骨头包括鱼的椎骨和猪骨,令人联想到船上的人曾食用猪肉。据专家介绍,这对复原古人的食物情况、当时猪的外形特征都可能有所突破。此外,专家在“南海一号”上还发现了眼镜蛇骨头,省考古所博士魏峻对此有这样的解释:眼镜蛇是不可能自己跑到船上去的,很可能是当年船上的印度或西亚的游客所携带。    

  谜团二:木质结构为何沉没?

    目前,考古专家根据探摸阶段掌握的最新资料判断,“南海一号”沉没的原因很有可能与遭遇海上风浪有关。“由于船体没有发生大规模断裂,不大可能是因碰撞而沉没。由于‘南海一号’沉没的海域一直是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的区域,所以很有可能与此相关”。

    昨日,有报道提出“南海一号”是一艘“平头船”,省考古所的专家认为这种说法有待证实,“‘南海一号’不大可能是‘平头船’,船头还是应当接近尖形,因为平头船不适宜作远航使用”。至于此次探摸发现的船头左侧的一个近似头大的缺口,专家认为与船的沉没无关,“这是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发现‘南海一号’时,用钩子钩破的。    

    谜团三:海底八百年怎不朽?

    为何“南海一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朽?专家告诉记者,“南海一号”船身主体沉落于海底淤泥5米之下,这直接为“南海一号”提供了一层隔氧化保存。“这片海底的淤泥可能相对柔软,加上此海域近珠江口,淤泥淤积的速度较快,所以‘南海一号’在全世界无以计数的古沉船中得以完好保存。”

    据专家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底船,非平底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南海一号’古船的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300吨。“保守估计,一艘长30米、宽10米左右的普通中型商船,光瓷器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因此专家推测‘南海一号’上载有6万至8万件瓷器。”    

  谜团四:始发港到底是哪里?

    “南海一号”的始发港是哪里?这一直是考古专家们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专家根据探摸的最新情况判定,“南海一号”始发港肯定在中国。魏峻博士告诉记者,“南海一号”沉没时船头朝向是西南240度,他认为“南海一号”沉没朝向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照这个朝向看,‘南海一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驶向东南亚、南亚、中东等方向。”

    那么,“南海一号”始发港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哪个起点?之前,有人根据目前船上出土的大量德化窑、磁灶窑文物推测出“泉州为始发港”,省考古专家张松认为这种推测有失偏颇,他指出目前“南海一号”文物出水量只占全船1/10,况且其中还包括不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系的瓷器,甚至还有广州民窑出产的瓷器,所以泉州不一定就是“南海一号”的始发港。

    近日,由于探摸阶段出水的船舷木材被专家断定为马尾松,而这一树种又是华南地区的常见树种,因此有人推测“南海一号”可能是华南制造,始发港可能就在广东。张松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准确,“马尾松的产地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怎么能断定就是广东制造呢?”他指出,目前专家们所掌握的信息太有限,各种判断都只能是猜测。(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