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化县第六届瓷都“广场文化节”:高甲戏之夜
作者:婷婷  文章来源:德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8 17:04:3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三四步走遍五湖四海;六七人形成千军万马

  本网讯 27日,夜幕刚刚降临,秋风凉凉,人还没到体育场,远远的就听到锣鼓声响了,在体育场的边上,望见戏台下已是人头攒动。七点二十分,戏开锣了,台下的观众席已坐满了男女老少,条椅上也坐满了,有些人索性就直接坐在草地上,仰着头,都在全神贯注地盯着戏台上的表演,古人说“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的看文,不识文的看戏;音里有味,味里有音,懂味的听味,不懂味的听音”台上一戳一站,一转一闪,一顾一盼,看的人也随着走入戏中: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喜欢的对联。(XMW)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高甲戏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是当年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XMW)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XMW)

  高甲戏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其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XMW)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