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与“中国白”纪念专利瓷《郑和航海》
作者:陈仁海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2 22:34:4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05年7月11日是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首航600周年暨中国首届“航海日”诞生纪念日。

     当年郑和船队就曾带上“中国白”精品作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礼品。泰国和马来西亚等海外的郑和文化研究机构和我国交通部决定委托设计一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中国首届“航海日”诞生“中国白”纪念瓷。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创作任务,作为《郑和航海》的设计者,从接受设计任务到通过专家组认可到雕塑完成,历时半年之久,经过12次修改后才得以最后定稿。(XMW)

     这件纪念瓷在设计之初,确定了“和平友好、科学航海、共享太平”的十二字方针。方向虽然明确,但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三个主题,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三点都比较抽象,在创作构思上颇费周折。这件作品无疑是一件历史题材的纪念瓷,我为自己确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尊重历史。为此我查阅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和图片,并反复思考如何将诸多历史内容运用到瓷雕中去,如何去删减它们,又如何去表现它们。(XMW)

     《郑和航海》采用陈积20多年的“中国白”瓷泥为原料,整件作品烧成高600毫米、宽330毫米。郑和身穿蟒袍,手握诏书,站立在船头甲板指挥船队的高大形象,之所以如此而没有将他设计成为英武而历练沧桑的航海家,是考虑到郑和的原本社会身份及该郑和像所传达出的祥和慈善,与他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的身份很贴切。(XMW)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30余年,途经30余国,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27800余人、大小船只200余艘。在15世纪,如此浩荡的船队远航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即使在今日也是惊人的壮举。(XMW)

     在瓷雕中表现这一壮举更是艰难。我只能摘取片段从中以小观大。在船只的设计上,参照了郑和宝船模型及有关明船的历史资料。(XMW)

     《郑和航海》船头雕有和平鸽、橄榄枝、船锚,船正面有船队、大象、载歌载舞的少女等浮雕图案,两侧有椰子树、长颈鹿、佛塔、清净寺及欢迎的人群等浮雕,表现郑和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各地受欢迎的场面,背面为郑和经过的中国南海及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直达非洲的《郑和航海图》。其画面的构图、造型力求做到单纯、简洁、明快,又具有设计感和装饰性,通过这些画面去表现这种壮观景象。(XMW)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没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留下的是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互惠互利的贸易。船队所到之处都充满友好的欢声笑语。郑和船队全方位传播“共享太平”的中华文明,增进了中华文明同亚非大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实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在人类文明进步上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郑和作为传播东方文明的使者,开辟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纪元。(XMW)

     郑和作为世界远洋航行第一人,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航海技术,表现出一种和睦亲善的开放胸怀,一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该作品高度体现出“和平友好,共享太平”的中华精神,对当今世界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历史纪念价值,更有收藏价值。

  (作者系福建德化辛默楼艺术总监、中国白艺术宫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德化窑第一位“钦点进宝状元”、全国著名陶瓷艺术大师陈仁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