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巡礼 | |
作者:林娟 朱力南 … 文章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9 13:34: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建筑:凸显闽台特色 九龙柱巍然挺立,巨型水池微波荡漾,喷泉的水柱活跃跳动,红色的热气球高高飘扬……在这派喜庆背景的衬托下,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43米,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的博物馆显得格外壮观。 博物馆位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秀丽的西湖公园,西邻泉州市博物馆,东边即是连接城郊的交通枢纽。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共分为4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整座博物馆建成前后不过一年半,它将成为中国大陆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全面反映海峡关系史的专题博物馆,成为增进全球华人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感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斜穿屋面,成为主建筑“天圆”的馆顶到“地方”馆底平滑的过渡,富有建筑美学的曲线美。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这些斜阶在设计时化用了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博物馆顶部高6.2米、最大直径宽达4米的“和平莲”的安置更强化了这一理念,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渴盼和平、呼唤统一的心声。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红砖、白石,其中庭、走廊、客厅回廊等公共建筑都采用闽南出砖入石的装饰技术,富有浓郁的闽台特色,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成为泉州城市名片,一座新的地标。 主馆:生动形象展现“五缘” 9点30分,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人流如潮般涌入二楼中堂。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爆绘壁画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该壁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榕树占据了整个画面,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中华民族姓氏显像其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二楼的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布展围绕闽台关系的“五缘”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清)代闽台的地图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主题馆以1500多件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还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展陈手段,综合展品、文字、模型、场景、音像等多元性展示手法,介入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再现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步入主题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盘龙柱子展现在眼前,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我们跟台湾就这么近呀!”围在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边上的参观者忍不住惊叹,透过模型,人们清楚地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 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到抗战胜利前,台湾人口形成了以闽粤籍特别是泉州、漳州为主的格局。移民们慎终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在“台湾冠籍冠姓地名与泉州祖地对照表”上可以看到,泉州的“玉井乡”、“田中镇”、“宝山乡”等地名在台湾的台南县、漳化县、新竹县等均可以找到。来自台北的福建省德化县同乡会总干事许兴诗老先生在表上认真地查找着,他说:“以前是台湾同胞到大陆找亲戚,将来大陆同胞也可以到台湾找亲戚。两地本就同根同祖,这样会越找越亲。” 在“隶属与共”部分展区,通过“建制改革”、“共御西方殖民者”、“共抗日本侵略者”等实物、图片的展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闽台唇齿相依,两地人民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互相支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同家园的事实,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 在一组表现民俗活动的圆雕前,仰恩大学校党委书记官鸣颇为感慨地说,过去对学生讲解闽台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还比较抽象,接下去要组织全校学生分期分批到闽台缘博物馆来参观,因为这里的展品丰富实在,通过这种形象的教育,闽台一家亲的观念才会深入年轻人的心。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干事杨再平则表示,闽台缘博物馆通过大量实物图片,让人体会到闽台“缘”之真之深,将来要把闽台缘博物馆作为台湾游客来闽旅游的必游之地,让他们通过展览深刻认识到自己根之所系。 本报记者 林娟 朱力南 阮锡桂 方承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