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2002年泉州初印象――去年今日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2/1/2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
|
|
2002年泉州初印象――去年今日 ■还记得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吗?还记得新世纪的第一声钟响吗?还记得新世纪的第一声婴儿啼吗?还记得新世纪的第一份早报吗?过去并没有从此遗忘在我们的记忆中,过去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 ■2002年泉州初印象,少了些浮华,多了些踏实。 我为2002年守初夜 去年 去年的元旦期间是热闹的。当时整个泉州城都沉浸在新世纪的喜庆之中。在清源山百丈坪上,2000名摸黑上山为新世纪守夜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聚集在古老而雄峻的巨岩上,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晨曦的来到。他们在欢呼、在雀跃…… 今年 2002年终于到来。在2001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又摸黑爬上了清源山。在此之前,我们以为仍然会有许多人与我们有同样的举动。然而事实恰恰出乎我们的意料,一直爬到山上的天池,我们才碰上5名上山者,其中有相识者。我们又继续登上南台岩,在这巍巍高处,除了清风明月和山岩树木外,惟剩我们与天地共一色。月色美丽而动人,山风凛冽而刺骨。我们静静地望着山下灯火通明如婴儿笑容般的泉州城,品味着往日的欢腾,沉淀着今日的激情。 一切就这样归复平静。而我们就是在这平静中体会着踏实沉稳的滋味,或许,我们的2002年就应该在踏实中前进,在沉稳中开始。 为2002年守初夜,我们心情像朗月。(守夜者/高泽漳等摄影/高泽漳执笔/黄猛) 等待2002年新生儿 去年 去年深夜,在寻找、等待世纪新生儿路途中,记者在一片洁白的医院长廊上听到了新世纪的钟声。 那时候的人们,生“龙子”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记得2000年12月31日已快走完了尽头,当时仍还有23名新生儿等着在龙年的最后一刻降生。因为赶着要生“龙宝宝”,市区几家大医院妇产科病房内“座无虚席”。最后,记者在2001年凌晨与一位安徽的董先生一同在产房外等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位“蛇宝宝”。 今年 几乎与去年同一时刻,记者又一次在深夜走向了医院。 2002年1月1日凌晨5分,泉州人民医院传来新生儿的啼哭,一名小女婴率先成为泉州马年的“小马驹”。 记者在深夜走访了市区福医大附属第二医院、泉州第一医院等五家医院后得知,2001年12月31日,有24位新生儿赶在最后一天成为了“蛇宝宝”。比去年同一时间还多了一名。原来,想在蛇年生产的妈妈们并不比龙年少。 另悉,截至昨日中午,另有8名新生儿在马年的第一天呱呱落地。 记者又想起了去年市区的第一个“蛇宝宝”,她现在好吗?记者通过电话再度与远在深圳的董先生联系得知,昨天,他刚为满一周年的女儿董思琦举办了生日晚会。女儿现在既健康又聪明。最后,他衷心地祝福与他一同守候过女儿降生的早报也能和他女儿一样茁壮成长。(执笔/王宇静摄影/王盼琛) 新年曙光打在脸上 去年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在“演法台”上,拍到了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6时47分。当时预报的福建省境内看到的第一缕曙光的最早时间为6时50分,泉州清源山为6时52分,而德化石牛山的第一缕曙光则比它们分别提前了3分钟和5分钟。(执笔/摄影文荣德望艺星) 今年 为了真实记录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照临大地的瞬间,元旦前夜,我们冒着寒气,爬上了德化县石牛山。几天前,这里刚刚下过一场罕见的大雾凇,气温一度降到零下8.2℃。尽管这两天气温有所回暖,但在夜晚,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寒意侵袭着肌体。凌晨,我们早早地起床,穿上厚厚的衣服,在迷茫的大雾中向山顶攀登。6时多,我们登上了石牛山的主峰,在寒风中静候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石牛山是福建省的道教胜地,海拔1781.5米,也是闽东南最靠近海的一座高峰,峰顶的“演法台”是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和我们一起登临峰顶观看日出的还有水口镇的几名干部和一些游客。水口镇的干部说,每年的这一天,都有游客不远千里前来观看日出。 为了同一目的,这天晚上有不少游客和我们一样入住在石牛山宾馆。另有一部分游客则是在凌晨才抵达山顶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纯朴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新年的第一天,让温暖的阳光照在幸福的脸上,让新年的晨光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兆头。6时47分,在海天之间出现了一道红霞,为周边的云彩抹上了一层害羞的红晕,第一缕曙光如约地照临在冷风中苏醒的石牛山上。49分,太阳慢慢地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它的脸庞越来越圆,越来越大。51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跃出了云霭,照亮大地万物,映红了周边的云彩。在场的人们也立即雀跃欢呼起来,整个石牛山顿时回荡着幸福的欢叫声。6时47分,我们又一次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新年的曙光照在幸福的脸上,我们坐在高高的石牛山上,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疲惫,更多的是畅想温暖的日子、美好的未来。 送第一份早报 去年 去年的元旦,是《东南早报》刚刚建立了自办发行队伍的日子。那天,早报发行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走上街头,为市民及时送去5万份《东南早报》,受到市民的欢迎。(执笔/摄影胡彦明) 今年 今年的元旦,《东南早报》发行已突破10万份。 凌晨3点多,城市还是一片寂静,这时也是天气最冷时,有时只有6-7℃,而且寒风肆掠,但我们早报的发行员已经离开热被窝,从四面八方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集结到各发行点上。发行中心把泉州分成好几个片区。发行员为了让市民能及时拿到报纸,大家都起一个大早,赶到自己的片区领取报纸。为了有足够精力送报,有的发行员放弃晚间生活,晚上7点就休息,有的干脆改晚上上班。 晋江磁灶发行组组长老吴现已75岁,是早报发行工作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自从他加入发行工作以来,一直坚持每天清晨4:00接报,从不间断。吴老自豪地说,《东南早报》使他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他要干到2008年,看北京奥运会。 为了寻觅发行员的足迹,记者跟随市区发行员,在凌晨的寒气中走上街头,将他的第一份早报送到一“的士”司机手中。 2002年,是马年。马到成功是早报人的追求。作为报业的发行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希冀、乐观和自信。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