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活力泉州"系列之德化:大城关造就陶瓷城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东南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5 10:29:30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人物访谈(1):

要走在山区县发展前列

    (访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

  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认为,德化要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十一五”是关键时期。

  面对经济总量偏小、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陈全顺提出,德化县今后将明确“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强化“两个抓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突出“三大产业”:陶瓷业、矿产业、服务业;加快“四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城区居民向社区集中、耕地和山林向集约化经营集中;坚持“五个战略”:工业兴县战略、大城关发展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是大力抓产业发展与项目带动,”陈全顺称,德化将以工业项目区为载体,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工业项目的新建扩建、配套协作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首先是陶瓷业,要按照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结构,内销外销协同拓展的市场格局。今年以来,一些陶瓷项目区的项目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促进陶瓷产业升级,力争陶瓷业的规模总量、技术含量、产品档次、市场占有率和出口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加快发展矿产业,把德化建设为全省重要的矿业基地。第三是旅游服务业,今年戴云山保护区升为国家级,石牛山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等服务业也将有新的突破。第四是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节能等新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陈全顺提出,德化陶瓷产业要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本。德化陶瓷是清洁生产,在防止热污染和废品、废水等循环利用上做得较好。接下去,要尽快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让陶瓷产业与德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现代化绿色瓷都。

   人物访谈(2):

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访德化县长李辉跃)

  见到早报记者,县长李辉跃很高兴地说:“今年,德化的‘冠福’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结束了德化没有中国名牌的历史,这也是安、永、德等山区县的首个中国名牌。另外,‘顺美’还获得了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出口名牌称号。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成为福建省惟一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林业生态大县。”

  德化好戏连台。今年在品牌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皆有新突破和新亮点,51个行政村280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任务顺利完成;长25公里的省道206线提级改造进展顺利,年底前可全面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扎实推进;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院;“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化陶瓷园区”获批等。

  展望未来,李辉跃提出:“推进产业集聚升级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要积极调整陶瓷产品结构,重点抓好佳美、冠福等高档日用瓷生产线和顺美集团生态陶瓷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促使陶瓷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推动陶瓷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要整合现有矿业资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矿业产业链;要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争取将石牛山风景区、戴云“大小险”景区推向社会,打响“中国瓷都·戴云之旅”品牌,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将加快建设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争取向莆铁路经过德化境内并设站,加快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203线提级改造等对外连接通道及通往旅游景区的互联通道建设,逐步构建环戴云山交通网。

  李辉跃说,今后还将适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此外,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争取用3-4年的时间完成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住房进行迁移或改造。    

  城市看点(1):打造陶瓷城

  多年没回德化老家的陈先生这几天一直琢磨着想在德化城关买套房子,这样回去的时候也能有个固定的窝,免得每次都要住酒店,感觉自己就像个外人。当他向老同事老郑打听城关哪里的房价最高时,老郑脱口而出:“三角街上的佳美大厦呗。”

  老郑道出了缘由:原先三角街上的粮食加工厂已经拆了,在原来的地皮上建起了佳美大厦,现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德化城关的黄金房产。

  佳美大厦内的住户小颜告诉记者,如今德化城关里的很多企业都往城外移,搬到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去了。原来的企业所在地则被开发成房地产或服务业用地,他所住的佳美大厦正是这样。

  “这座楼房是在今年7月1日刚建成的,很快就卖光了,现在后面又开始盖新楼盘,听说开盘价会更高。”小颜说。

  厂区变成居民区,这并非仅仅只是房地产商的精明之举,而是德化县委、县政府的产业转移政策的结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德化根据自身山区县和陶瓷产区的特点,实施“小县大城关”策略,人口、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快向县城聚集,县城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全县现有1100多家陶瓷企业,90%集中在县城。目前,全县人口50%、经济总量约60%、财政收入近70%集中在城关两镇。城关可用土地严重缺乏成为德化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德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宝国介绍说,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的用地难题,同时建好大城关,打造陶瓷城,德化“三管齐下”:

  第一招是扩大城区规划。今年2月,《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第二次修编方案提出,把城关周围的三班、盖德、龙门滩三个乡镇列为县城卫星镇,把三个镇的镇区及其靠近县城的区域列入县城规划区,使县城规划区面积从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

  第二招是“退二进三”。就是把原城区的工厂(第二产业)向外迁,在原土地上发展服务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比如佳美大厦的落成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实施的。

  走在德化城关繁华的宝美街上,当地县委办人员介绍说,今年以来这里变化最大的就是以前一些拆迁难题妥善解决了,整条街纳入城市规划当中,城市环境变好了。

  据了解,在“退二进三”中,除继续宝美街小区改造外,德化还进行西门至世科大樟树小区改造,新建了宝美街、世科路、隆中至毕石山住宅区道路、唐寨山森林公园进园等道路。新开发建设了隆中、鹏中、金苑、凤凰山庄等住宅小区和诗墩、鹏祥、城东、科技园二期等工业小区。

  作为“中国瓷都”,德化致力于“退二进三”中打造瓷都特色。德化规划部门提出,从整个城市布局,到每一个项目区规划设计,再到每一建筑单体设计,都要考虑体现陶瓷文化这一内涵,把陶瓷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同时,建设陶瓷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精品建筑。对现有已建成的建筑,则在外观改造和内部装修中体现陶瓷文化,与陶瓷学院、陶瓷博物馆、陶瓷街等项目相呼应,营造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看点(2):再拓大城关

  众所周知,德化城关除了几平方公里外,周边都是山。现在,这几平方公里都已成了城区,还有数千家企业等待着拓展空间。

  德化人打起了山的主意。这就是郑宝国介绍的“第三招”:通过建环城路,把山地圈进来。

  “建设南三环路是城区东进南拓的主要项目之一。”德化县规划建设局潘文剑先生告诉记者,德化正在规划建设城区南三环路和南四环路,其中南三环路贯穿3个园区(宝美工业园、霞田文体园、霞田至西环路口段园区),总投资额5.8亿元,用6年时间建成,通过拓宽城区,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

  记者驱车沿着南三环路来到位于山脚下的宝美工业园,这里水泥路两侧正在进行道路平整。家住宝美村的老林介绍说,宝美工业区所在地原来是一座荒山,只有少部分梯田,只能用来种地瓜。“以前都没人住这里,现在可好了,开始开发了,山头都被铲平了,工厂也要建起来了,到时这里就热闹了。”

  宝美工业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先生称,现在这里共有1273亩地,除了建工厂外,还将配套建设职工公寓,预计明年下半年可以基本完成土地平整。目前打算入驻的企业有的是原先在城关内因扩建需要,就想把分厂建在这里;有些则是在城关里的老企业整体搬迁过来,再把土地让出来进行重新开发。

  而在另一个工业园区———德事利创业园,所在地丁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斯练介绍,听说县里要建设德事利创业园,当地的村民们都很高兴,“我们的旧厝就要变成新房了,这个角落再也不会成为一个死角了。”很多村民已搬了家并腾空房屋,主动叫工作人员去验收,希望创业园项目快点上马。

  路网的铺设为德化县“退二进三”、扩大城市规模铺平了道路,也为陶瓷业的拓展提供了空间。今后,德化工业用地将分为五个组团:即城后路以北的城北工业组团,以陶瓷科技园、宝美工业区和东环工业园为主的城南工业组团,以西环路为中心的城西工业组团,以热电厂、隆泰化工厂以北涵盖朱紫工业区的城东工业组团,以紫云工业区为中心、涵盖高阳工业区、大兴工业区的三班工业组团。

  在采访时,记者还得知,除了城区环城路外,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建设工程已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省道206线石山至上涌路段二级路改建也正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年底前将全面完工;他们还在争取铁路的通过。届时,将结束德化“不靠机场、不靠港口、不靠铁路、不靠高速”的“四不靠”历史,“大城关”及其陶瓷、旅游业将进入新的时代。

  民生看点(1):受灾户新家过新年

    “今年3月房子被怪风掀坏,8月开始建新房,到11月底就搬进新房子住了!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可能我们全家人现在都要睡街头了!”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村民李清井向记者这般说。

  德化县今年接连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共有330户房屋倒塌,其中龙浔镇英山村是重灾区之一。

  今年“3·22”飑线来袭,李清井家的老房子应风而倒,他和3岁的女儿只能在村里这边借住几宿,那里住几天,住房问题一直成为他的一块心头重病。之前,李清井和父母、哥哥一家五口人全挤在祖厝里,而整个老房子还不到40平方米。加上他自幼右脚截肢,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家人生活一直困窘。

  正当李清井一家备感无助时,德化县残联、民政、龙浔镇政府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带来了好消息:把李清井作为泉州市残疾人工程的救助对象,由德化县民政局出资23500元、英山村委会无偿提供100平方米的土地,让他重建家园。

  受到关怀的远远不止李清井一家,从今年7月份开始,德化县建设、国土等部门负责组织技术力量,对在飑线受灾的房屋重建进行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此外,还采取分散建房与集中建房两种方式进行规划,以供住户选择。

  除了给予每户受灾重建户5000元的县财政直接补贴外,还制定了土地、建设、财税、林业、水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乡(镇)、民政部门核实后,免费提供规划图纸、免征入户增容费和入户电表安装费等。

  此外,德化县还专门成立灾后重建家园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重建项目的实施,并由县、乡(镇)、村(社区)干部挂钩帮扶。

  截至11月底,该县已投入165万元用于补贴330户灾民重建家园,全县的重建项目已全部动工,其中建好一层以上的有269户,已有50户重建户喜迁新居,预计所有受灾重建户将在春节前全部入住新居。

    民生看点(2):当城里的“幸福人”

   “以前住的地方附近没有小学,孩子读书要跑20多公里的路。”肖世灵,一家六口人,原本住在离德化城关88公里远的桂阳乡陈溪村。

  去年11月,老肖在三班镇的“幸福家园”内购了房,把全家都搬到了城关附近,“这下生活条件变好了,交通也方便了,看来早就该搬过来了”。搬到新家的一年时间里,老肖自己开了个杂货店,有了经济收入,而且孩子的读书问题也解决了,“而且一入住,孩子就学与城关里的孩子享受平等待遇”。

  这只是享受“幸福家园”的幸福人之一,为了解决边远山区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居住问题,2003年初,德化县委、县政府在三班镇征地15公顷,动工兴建“幸福家园”,分近、远期实施。近期拟建20幢520套,可入住人员约2500人;远期建设完工后,预计可搬迁入住人员万人以上。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建成的楼房4幢,已搬进86户350人。”三班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幸福家园”所处位置较为特殊,距城关仅两三公里路程,而且恰好位于宝美项目工业区、高阳项目工业区、紫云项目工业区等工业区交界处,“这些正在形成中的工业区,将来所需求的劳动力十分巨大。”

  “每平方米造价约450元,与城关相比较,房价便宜。”该位负责人还说,等入住人口达到一定规模,镇政府还将在“幸福家园”成立一个社区,“这样一来,他们就真正成为城里人了”。

    民生看点(3):外来工公寓不是梦

  这几天,在德化县东环工业小区内一家陶瓷厂上班的小王,心里头始终惦记着一件“大事”:隔壁宝美职工公寓小区一期工程已开始启动,不知自己一家三口能否申请到一套房子,这样自己心里踏实了,干起活来也才有劲。

  在德化,有不少外来工和小王有相同的想法。“工人少”的问题困扰着不少企业和政府部门。德化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该县的许多陶瓷厂家常常是手握大批的订单却没有工人生产,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日渐凸显,城关两镇今年约缺少劳动力1万多名。

  小王给记者细细算了这样一笔账:每月的房租约80—100元,伙食费约150—200元,交通、通信费用约50元,水电、就医及生活费用约50—100元;要是有孩子的话,还要支付小孩的生活、上学费用约150元,“一个月收入1000元,扣除生活费后,已所剩不多。”

  今年下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德化县总工会联合龙浔镇及各有关部门对该县陶瓷企业用工环境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德化县陶瓷业的职工约有8万人左右,其中外县、外省来德化的务工人员约2万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城关没有住房,这些工人住宿问题主要靠租房解决。

  因此,外来员工居住难已经成为陶瓷企业招工难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用工环境,以适应陶瓷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中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规划设计一步到位,根据需求分步实施,要让职工买得起房、租得起房!”德化县总工会副主席林晋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目前,经过各部门联合调查论证,一处“规划用地面积88亩,规划居住职工7000人以上”的宝美职工公寓小区建设方案已出台,一期征地工作已开始运作。

  在对职工公寓小区进行户型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面和群体的外来员工不同的居住需求,分单双、多人住、家庭单间或套房。此外,公寓小区周边的各项公共设施较为完善,对职工上班、小孩上学十分便利。林晋地说:“只要是本县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关没有住房且全家进城的,就有购房的机会。”

  记者手记:

贵在发展

  德化是泉州最边远的山区县,面积列第二,人口是倒数第二。地广却山多,没有一块超过千亩的平地;地广而人少,农民散居在山中。

  但现在的德化县,在全省山区县中,经济发展站前列;在全国陶瓷产地中,陶瓷产值站前列。

  条件差,发展难,成绩来得甚为不易。究其原因,熟悉德化的人会说:贵在坚持,贵在发展。

  他们坚持“小县大城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条街,扩展到现在拥有2000多家企业,占全县人口一半,加上数万外来人员,构建了20万人流的城市繁华。分散在广大山沟沟里的农民出来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改善了,城乡发展问题得到了最大的协调。

  他们坚持发展陶瓷业:作为三大古瓷都之一,他们不断创新,走出国门,打拼国内,争夺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口量超过景德镇,如今,有了自己的“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瓷都”,全国八大陶瓷产地中,正在与潮州争老大。

  他们坚持生态保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林瓷之争”,到全面窑炉改造,创造了陶瓷城没有烟囱的奇迹,也打造了森林覆盖率达到77.1%的良好生态环境。城区热闹,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文化独特,加上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独特优势,成为他们策划旅游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瓷都的难得资源。

  ……

  在此次采访中,陈全顺书记告诉我们,通过项目区带动,城关即将扩大一倍;陶瓷要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本,要发展绿色瓷都。李辉跃县长表示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升级,打响旅游品牌。他们坚持了,更是极大发展了瓷都的内涵。

  德化,能在山中崛起,这些坚持与发展都功不可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