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记“中国白”艺术宫创建者陈仁海
作者:李宇思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6 22:51:01  文章录入:cidu  责任编辑:cidu

视点人物――“立民族志气 创世界名牌”

――记“中国白”艺术宫创建者陈仁海

记者 李宇思 文/图

  

  走进德化,“中国白”艺术宫抢先映入眼帘。艺术宫展示厅面积达2500平方米,陈列着陈仁海已获得国家专利和版权登记的186件“中国白”精品。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曲,观赏每件精品,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令人目不暇接。听说,自今年元月试展以来,已接待中外嘉宾1万多人次。

  《谁主沉浮》志存高远

  “宫主”陈仁海,中等身材,笑口常开,与他的杰作《欢喜就好》里的弥勒性格颇为相似。他199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管理系,翌年就开始致力创建“辛默楼”(“中国白”艺术宫前身)。这里初为陶瓷作坊,1999年更名为福建德化辛默楼陶瓷研究所,“中国白”是主打的注册商标与品牌。

  展厅视觉中心,有一尊高1.85米的毛主席立像,作品名为《谁主沉浮》。陈仁海介绍说,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他提前3年构思,从设计、配方、雕塑到烧成,前后用了4年,仅电费就花了8万多元。其中,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最棘手的是制坯、烧成两大难关。制作一尊坯体要2个多月,起初坯体上下干湿不一样,常有裂缝,或前俯,或后斜,或脚软。几个月过去了还未成功,5位助手都很灰心。陈仁海不断调整优化瓷土配方,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一尊完好的干坯。可是,进炉一烧,又变形了。陶瓷是火的艺术。陈仁海锲而不舍,虚心向武汉大学教授和县科技局干部请教,探索出大件电窑炉温度匀称稳定的工艺,终于在1350°C高温下,使《谁主沉浮》纪念瓷成功出炉,成了镇宫之宝。

  同时,陈仁海还创作高31厘米、宽13厘米的《谁主沉浮》纪念瓷,限量1100件,为首都博物馆收藏。

  陈仁海虽身居德化山区,却关注大千世界。他匠心独具,设计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纪念专利瓷“中国白”《海峡雄鹰》。采用陈积20多年的“中国白”瓷泥进行雕塑,在1380°C高温下,经数十次调试,成功攻克雄鹰沉重、支撑部位浪花细小等烧成过程中的难题。瓷雕上,一只雄壮的苍鹰展翅翱翔,搏击汹涌的海涛。

  此后,他又相继创作出《八闽精英》、《闽海雄风》、《魅力泉州》、《妙音献寿》等35件海西系列瓷,件件创意新颖,富有时代精神。

  名扬世界“中国白”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陈仁海,自幼酷爱字画。从1989年开始,他就多次进京拜访启功教授,虚心求教。1991年,他再次拜见启功时,启功教授鼓励他大学毕业后,发挥德化瓷优势,在继承与创新上下功夫,为家乡经济建设多作贡献。启功谈了两个观点,一是白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像玉的境界。没有上釉,更能完全体现似玉的质感;二是德化瓷雕不要局限于滴水观音之类的传统题材,搞艺术的,一定要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才更有感染力。对这番话,陈仁海铭刻在心,10多年如一日地实践,百折不挠地创造出没有上釉、可以手摸、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与时俱进的“中国白”精品,赢得了世人公认,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启功教授生前挥毫“德化名瓷白如玉不施彩绘保其素”,赠送给陈仁海,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努力提高德化瓷的文化含量,让工艺因文化而增值,让“中国白”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瓷艺新品牌,是陈仁海的梦想。如今,“辛默楼”、“中国白”品牌的作品,都有国家专利和版权登记,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省10家专利试点企业之一,被省版权局确定为全省15家版权登记重点保护企业之一,被誉为工艺界“精品产业化的领军品牌”。

  陈仁海的作品现被国内外30多个文博单位收藏,数百次被选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其中《母亲,我回来了》、《闽龙出海》、《葫芦献瑞》等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破例永久收藏;《妙音献寿》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开拓辉煌》被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收藏;《鹤鹿同春》、《羲之爱鹅》等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丝海弦韵》是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礼;《一树寒梅》是赠与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

  2003年8月15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白”题词:“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为辛默楼题词:“德化瓷艺好,声名传九州。继承和创造,今有辛默楼”。

  

    相关链接>>>

  “中国白”:“世界白瓷之母”

  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自古就以产销白瓷驰誉中外。据载,明代德化窑,白釉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瓷质滑腻,釉水萤厚,瓷釉一体,光泽如绢,凝脂似玉。“‘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在烧成过程中窑内位置不同所处的气氛差异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因此,按瓷质和釉色来分,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约定俗成的名贵瓷种,而法国人则统称为“中国白”(BIancdeChine),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成为德化白瓷的代名词。

  明代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曾轰动国际瓷坛,被誉为“中国白”的极品。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瓷“既多且美”。早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德化白瓷就大量远销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欧洲陶工纷起仿造。国外一些陶瓷专家和收藏家尊称“中国白”为“世界白瓷之母”。


陈仁海与他新作——中国白《欢喜就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