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一:我县对生产污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的已有协发光洋等5家企业,一年可节约用水合约180万吨,相当于我县城区人口3个月的生活用水总量。 数据二: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品约10%左右,使用废瓷再生陶瓷技术处理后,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仅次品一项,一年就节约近3000万元。 数据三:目前,我县陶瓷企业废水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率达90%以上,全县已有93家陶瓷生产企业使用节能降耗的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 过去我县陶瓷产业一度存在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全县共有陶瓷企业1100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品约10%。那时,城关随处可见废土、废瓷,瓷厂里次品瓷堆积如山,清洁工将一车车“瓷垃圾”运往郊外;彩绘后,废色料流入厂区附近的土地和水域,造成“土地污染”和“水污染”;虽然80年代中期,窑炉的改造解决了部分林瓷矛盾,但我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和谐还是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县认真探索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大循环,在陶瓷产业的原料开采、瓷土加工、陶瓷产品制作等各个产业链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禁止审批重污染型企业,拨出资金对积极主动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补助或奖励,支持企业开展废物循环利用的研发,推进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强化污染治理,加强废水回收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我县不断加强陶瓷基础材料、废瓷再生利用、特种陶瓷等科研项目的跟踪与开发,组织开发和普遍推广资源节约和资源替代等技术,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目前,我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已经实现了废瓷土回收加工利用、废石膏回收利用、废瓷再生陶瓷。陶瓷企业产生的废瓷土部分由瓷土加工企业收购重新加工,部分给其他合适的企业做原料;产生的废石膏由石膏厂回收重新翻新利用;产生的废陶瓷由陶瓷再生企业回收加工利用,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率达90%以上;产生的废水加入沉淀剂澄清后,直接引回车间利用,陶瓷废水回收利用率已达80%以上。我县还加大窑炉技术改革力度,先后建成油窑、电窑、液化气窑,在陶瓷生产中引进电能、柴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投资7000多万元的广安天然气工程,已正式向93家企业供气,日供气量达11万多立方米。 随着“最佳生产,最少废弃”循环经济观的深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已经成为陶瓷企业间竞争的新指标。厂家从技术创新出发,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既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又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核心竞争力。 在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节约意识已经渗入到该公司生产及管理的每个角落。将废水回收,循环使用,每天可省200吨水;节约用电,“人走灯熄”;复印纸张,双面使用;彩绘剩料,也通过沉淀,让色料与水分离后,废水用以浇煤渣,色料加以再利用;建成的环保型煤气站,以煤气取代柴油,节能降耗;将压坯、烘坯、砂坯、擦水、装窑、载坯、挑坯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零星坯土同废瓷次瓷加以再用,还收购龙岩一家企业的废弃瓷土,加工配制成精制瓷土的一种原材料。 从“化土为瓷”到“化瓷为土”,从“以电代柴”到“天然气烧瓷”,从“排除废物”到“利用废物”,我县循环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已全部消灭“黑烟囱”,全部消灭“废瓷污染”,消灭“废水污染”、“废色污染”,实现了陶瓷业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 “千家企业无烟囱,山清水秀新瓷都”,如今我县森林覆盖率达77.1%,绿化程度93.3%,森林资源占泉州市的53%,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城区环境质量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水质断面水质相应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连续三届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绩名列全市前三名。如今的德化,山青水绿,鸟语花香,还不时有珍稀野生动物跑到农家院子里“闲庭信步”,“创建绿色瓷都,构筑和谐德化”已不再只是构想中的蓝图。(X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