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闽中地区的德化,一直以来都有两个,一个是陶瓷德化,一个是风光德化。陶瓷德化很早就被人发现,每年都有近40亿的陶瓷制品通过厦门港发向世界各地,因其色白质薄,尤其得到外国人的青睐,因此这里出来的陶瓷又被叫做“中国白”,德化也成为了我国的“三大瓷都”之一。然而另一个德化很久都没有能够被大家所熟悉,那就是这里如画般的山水,过去德化人忙着把这里的土烧成瓷,并最终变成口袋中的货币,对于山水却一直没有想过怎么处理,可是随着周边城镇旅游迅速地发展起来,德化人忽然意识到:原始森林我们多的是,为什么他们的原始森林变成了旅游景点,而我们的却成了陶瓷的“贮备山”。于是,九仙山、胡牛山、戴云山等景点像山上的竹笋,很快就开发出几十处景观,另一个德化也正式浮出水面。 风光德化 “仙风道骨” 石牛山 石牛山位于德化县东部,主峰海拔1781米,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平地拔起如此落差使得山上山下的气候迥异,此时山下很多花都已经谢了,而山上杜鹃花却开得正艳,正应了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杜鹃始盛开”。站在古道观旁俯瞰云海,犹如站在仙界,迎面吹来的都是雾,伸手去抓它却飘到头发上凝成了小水珠。头发湿了不要紧,山上气候瞬息万变,一会儿太阳就会重新照在头顶。其实这是一个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岩石有的直削悬立如牌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山中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山斗鬼魅,岩石上还有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台等遗迹。山麓的石壶古寺,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046年),1939年兵乱中烧毁,近几年来已由侨胞以及乡民集资修复,寺前有龙池,池内卧着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态逼真。 山中的岱仙瀑布号称“东南第一瀑”,位于水口镇湖坂村,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沿着139米高的峭壁,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岱仙瀑布急流直下,声若雷鸣,气派非凡,油漏瀑布宽110米,像一张镶在大石上的银毯,阳光直射,恰似珠帘下垂。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 十六胜景迎客——戴云山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九派发源,迎客松抒臂迎宾。明人把它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雾”、“迎雪春潮”、“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风髻通玄”、“涧畔石英钟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三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学士张瑞图曾登临戴云,都留下墨宝。 戴云寺在赤水戴云村。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开基建寺。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钟灵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寺,塑像来祀,后其师慈感亦在此坐化。两位僧人同被崇奉为戴云寺的始祖。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重建,殿宇系木构歇山顶建筑,梁架结构简单,外观保存基本完整,规模宏大,为目前德化保存最大的寺庙。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革命遗址位于水口镇昆坂村,据水口镇党委副书记陈永忠介绍,在国民党顽固派大肆“围剿”革命根据地时,为隐蔽积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从闽北转移到闽中,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陆续来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18座竹棚,开了2个操场。省委机关转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几个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结起来。这一时期,坂里村曾成为全省革命活动中心。省委机关在这里召开省委会议,进行整风文件学习,创办《顽强斗争者》刊物。游击队奇袭莆田县涵江交通银行所缴获的伪币,也是带到坂里,由省委分别发送给闽北、闽东北和福州等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还曾在这里用电台同中共中央联系过一次,并组织毛厝、坂里村的群众进行抗丁、抗税的斗争。省委机关在坂里住了4个月,于1944年6月,才分3批转移到仙游东湖。 瓷雕、建白瓷和高白瓷被誉为德化瓷坛的三朵金花。在瓷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在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中,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瓷雕令人叹为观止:这尊观音身着宽袖大衣,长裙曳地,赤足立于波涛汹涌的海浪莲花座上,飘然渡海。既表达了观音的温柔性格,又颇具男性特征,超凡绝尘,充满智慧,文静慈祥,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 何朝宗的瓷雕闻名遐迩,但是他的传世作品数量几何却众说纷纭。《中华国宝》记载,“据说何朝宗一生仅仅制作了四十多件瓷雕”。而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一书则说,何的作品“单西方就有二百件,总数可能达到一千件。”现存的何氏作品表现的题材主要为达摩、观音、文昌帝君、释迦牟尼、罗汉、关公双耳炉、小花瓶等。大部分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在国内并不多见。 再现烧窑实景—— 屈斗宫古窑址 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南隅的宝美村覆船山西南坡,因附近有座屈斗宫小庙而得名。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上世纪中期,福建省晋江地区、德化县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对它进行发掘。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依山而起的宋元窑基,它坡长57米、宽1.4~2.95米,泥土间显露着不少残缺的瓷器文物,两侧芳草萋萋。当地政府在古窑址上建造具有闽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及附属设施,成立文物管理机构,派专人加以保护。 从残留的窑基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古窑的结构,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状,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五个通火孔,一共有17件窑室。据管委会主任孙艺灵介绍,该古窑的坡度为22度,已经有科学家证实此高度是最合适火势上行的角度,由于德化瓷一直都是民窑,所以不可能像官窑那样不惜工本地精雕细琢,17个窑室连在一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制瓷的成本,能够选择如此准确的坡度建窑体现了古德化制瓷的“专业精神”。 瓷雕“夫妻店” 说起德化当代瓷雕艺术,柯宏荣、陈桂玉夫妇的作品真令人大开眼界。在他们自己家的展厅中,陈列着他们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数以百计的瓷雕作品。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将相和、卖炭翁、三顾茅庐到天鹅舞,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相当广泛。每件瓷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鹭岛女神》采用写意的手法把清逸脱俗、美轮美奂的鹭岛女神塑造得惟妙惟肖;《司马迁》则几乎全裸,一层瘦皮包掩不住铮铮铁骨,手捋长须,傲视远方,陈桂玉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在瓷雕中特别的陶瓷纤维烧成法达到的肌肉纹理效果。《神雕侠侣》更是形神兼备,瓷雕作品上的神雕微展双翅,双眼炯炯有神,注视前方。神雕的下面是杨过和小龙女这对侠侣。杨过盘腿坐在岩石上,右手握着剑,尽现大侠风范;小龙女偎依在杨过身边,柔情万千。整件作品结构严谨,雕工精细,神态逼真,用泥与火的艺术把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充分地体现出来。陈桂玉指着杨过手中那柄长剑说,烧瓷中最怕这种又细又长的东西,一烧就变形,这个《神雕侠侣》当时说好了要送给金庸先生的,但烧了很多个都没成功,金庸先生来厦门的时候,他们又试了一次,结果一下成功了,当天烧完就送给了金庸先生。 这陈桂玉原是德化陶瓷二厂的一名工人,受著名雕塑家王则坚的影响,走上雕塑艺术的道路。后来,她考到鼓浪屿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经过四年的雕塑专业学习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懈追求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X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