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福建省德化县在发掘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址时,出土了大量的外销瓷,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专门为销往东南亚国家而特制的产品——军持。这种新产品在该县文物普查中,在后坑垄、后垄仔等窑址内也有发现。 关于“军持”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一种军用物品,说是宋代名将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期间,为抗金军而生产的,因而又名“韩瓶”。也有人认为“军持”是从印度的佛经中翻译过来的,梵语作“Knukika”,由于译音的关系,又作“君持”、“君墀”和“捃稚迦”,它是“水瓶”之意,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早在晋代,法显为求戒律,自长安出发,经西域至中天竺,又至狮子国(今锡兰),自海道经耶婆提(今爪哇)归国,在他的《佛国记》一书中就提到“军持”。当时,不但法显有携带军持,凡船中搭客,每人至少应当携带一个,以备船主每日分配淡水之用,因水为长途航海者之生命线。可见,当时军持已在锡兰、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广泛地应用,它是印度输往南洋群岛的一项商品。www.cidu.net 紧随法显之后,印度的商人及佛教迁移到南洋群岛及传播佛教者更盛,使用军持者随之增多。元明时期,“南洋土人自从信奉回教之后,对于传统习惯应用之军持,需要尤多……除日常拜功当备此类水壶为小净之用外,到了天方朝觐之重大庆典时,亦当备此类水壶一个或数个,以便搭船时船主配给淡水之用,以及到天方,依例行朝觐之礼,吻天手之玄石、谒穆罕默德之陵墓后,至将归时,当用所携带之水壶,汲麦嘉阿必渗渗井之泉,回教徒对于此井之水,极为重视,据称可以驱邪治病,且可避恶兽,止凶涛,马来人称为圣水……归赠戚友,以备家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化瓷工审察商情,及适应东南亚国家之需要,“以瓷仿制马来人传统习惯所重视的军持或水壶”,销往东南亚国家。至今,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存有德化宋元时期的军持。 德化军持口呈嗽叭状(见图),长颈、鼓腹、长流、平底。胎质细坚,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但也有一些器物,胎质较松脆,略呈黄色,这与烧成温度不够有关。军持颈部无花纹或饰有弦纹,腹部装饰多种多样,如龙纹、莲瓣纹、蕉叶纹、直边纹、缠枝花纹、水波纹和云气纹等。德化军持的外销一方面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生活和宗教活动用品;另一方面,中外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德化瓷器的装饰艺术。人们从德化军持纹饰可以看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烙印。从这方面讲,德化军持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实物佐证。(X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