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瓷器,唐时已驰誉海外。唐代瓷器,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因有“南青北白”之说。宋元以后,渐有变化,南方也有烧白瓷的了。福建是南方生产白瓷最多的地方,而德化窑的白釉瓷器,宋元时已大量烧制,至明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建白瓷。建白亦称乳白、猪油白或象牙白,其形制除日常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外,尚有人物、动物雕塑等艺术品。至今海内外珍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的,犹大有其人。 由于福建窑以白瓷著称于世,以致德化的青花瓷器在德化陶瓷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反倒被人忽略了。据说,近数年来的文物考古调查表明,德化县境内已发现的185处古窑址中,青花瓷窑址即在100处以上。其分布范围极广;产量之多,在德化古代瓷器生产中占很大比例。国内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德化瓷的青花瓷业肇始于明代,而全盛于清代。自从青花瓷器盛行,它便逐渐取代了白瓷而成为德化瓷器的主要产品了。cidu.net 德化青花瓷器的品种甚多,有碗、盘、杯、碟、瓶、炉、觚、罇等等,其胎体坚白细腻,釉色或幽清淡雅,或明快浓艳。青花纹饰题材异常丰富,既有山水人物,又有花卉鸟兽、草木鱼虫等等;布局得体,构图简洁,运笔自然奔放,无繁缛堆砌之俗气,反映了民间窑业的朴素品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一见而生爱意。各种器物底部都有款识,最常见的是商号名称,如“顺兴”、“宝兴”、“瑞兴”、“万利”、“胜玉”、“美玉”、“珠玉”、“合吉”等;亦有以画代款识的,如小兔、秋叶、双鱼、火焰等,有的还有年号款识,如“成化年制”、“康熙二十五年德化县知事鄞县范正格选制”等。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工匠一项卓越的创造,远在北宋即已出现,元明后大量烧造,以其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普遍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中国古陶瓷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明清时期德化青花瓷器之崛起,固然与福建省内市场的需要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巨量需求。这从中外有关文献的记载,及历来亚非各国陆续发现的实物可以证实。它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与促进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可确证为古时外销产品之德化青花瓷,大约有以下品类: 青花圈点碗,英国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有得自非洲坦噶尼喀出土的藏品。其源盖来自德化县之桐岭、岭兜、石僻子、竹林子、苏田等窑口,造型、纹饰,毫无二致。 吉祥器青花盘、碟,巴基斯坦出土之中国古瓷有此种盘、碟。盘碟中部写有“吉祥”汉字,周边由四层重叠的短直道半寿字纹图案组成。德化的洞上、下玲、石坊、石排格等古窑址发现的产品正是这种盘碟。 花篮纹青花盘。曾远销非洲的这种青花盘,在德化的后所、在垅口、内坂、溪碧、桐岭、窑仔林、林地、水尾、枋山等十数个古窑址均有烧制。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塞拉姆博物馆得自当出土的藏品中,有这类吉祥纹瓷器多件可证。 阿拉伯文字纹的青花碗。碗外绘有五个椠边圆圈,每一个圈中间均写有同样的阿拉伯字,同时有作书者长长的署名,如奥玛·奥斯马。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识。印尼雅加达博物馆有此项藏品。从碗上写有阿拉伯文看,当是伊斯兰国家买主的定制品。 此外尚有牵牛纹的青花碟、盘、碗,云龙纹的青花碗和盘,云龙火珠纹的青花碗,城楼纹、佛手纹、寿字纹的青花碗,和半寿字的青花盘。这些器皿在中国之西沙群岛先后出土,专家鉴定为德化窑产品。德化县的岭兜、石排格等50多个古窑址中也都发现有同样的碗盘,这不是偶然的。自古以来,西沙及南海诸岛即为中国版图,为中国与西洋各国交通贸易往来海舶必经之地。大量德化瓷器之在西沙群岛发现,或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器,或为德化外销瓷器途经西沙留下的遗物,是不难想见的。 德化县位于福建东部闽江支流大樟溪的上游,虽地属山区,但水运便利。随着福建沿海几个对外贸易港口的先后兴起,瓷器成为外销的热门货,推动着德化瓷器的发展;而德化瓷器业的长足发展又促进了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这些港口对外贸易的繁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回苏麻离青的青料,使瓷器青花的烧制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郑和船队带到亚非各国的青花瓷器为数极多,开拓了中国瓷器广泛的外销门路。海外市场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这时素有外销传统的德化瓷业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亚非各地先后发现之德化青花瓷器,多有“成化年制”的款识,非无因也。 大抵自明代中叶始,德化的外销瓷,白釉瓷以乳白釉雕塑艺术为特色,青花瓷则以适应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器皿为大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至清代,德化瓷器便在这一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X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