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德化名瓷闯荡上海滩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1/15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
|
|
1993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一位富有朝气而又精悍的小伙子来到我家,迫不及待地自我介绍道:“我叫林文昌,准备到上海发展,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寒暄一阵,他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在福州做生意的经历。接着他谈起了到上海发展的愿望:“上海人生活水平高,陶瓷器皿的消费也必然会见好。因此,我打算到上海发展,在上海打响德化名瓷这个品牌。”我被他的雄心壮志折服了,高兴地对他说:“你的理想正合我的意,德化名瓷应该在上海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久居上海的德化老乡,我会竭尽全力支持你的事业。” 第二天,我约请了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有关人员和德化的老乡,以及《新民晚报》的一名好友一起聚会,为林文昌进军上海牵线搭桥。我也因此有机会参与和目睹林文昌等家乡的一些年轻人在上海的创业历程。 创业 1993年10月1日,坐落在繁华商业街上的“德化名瓷上海总经销”店正式开张营业。那时这个店铺经营最大的特点是:送货上门和允许退货,这在当时的上海市场上还鲜有耳闻,因而特别受到客户的欢迎与赞赏。一个不大不小的店铺里既有日用瓷,又有酒店配套瓷、工艺瓷等等,货品排列井井有条,琳琅满目的瓷品令人目不暇接,店铺里经常是顾客盈门,连过路人也要驻足光顾一番。小小店铺呈现出蒸蒸日上、一派繁荣的景象。德化名瓷第一次进入上海市民的生活。 眼看着生意一直是红红火火,越做越好。为了满足更多上海市民的需要,两个月后,他们在被号称为“上海第三条购物街”的四川北路开张了一家连锁店,又是一举成功。1994年春节后,他们又先后在浦东新区东方路、卢湾区复兴中路和黄清区金陵东路再开设了3家连锁店。 这些年轻人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艰苦创业,不懈奋斗。1995年底,林文昌的弟弟林文洪由福州加盟上海。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林文昌决定开辟新天地,经过合计,他们与一个上海人合伙在闸北区北苏州路上著名的上海工业批发部开设了一家德化名瓷玻璃器皿商场,他们经营的陶瓷和玻璃器皿成了上海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扩张 在生意越做越红火的时候,林文昌想的是如何使德化名瓷成为上海市民家用生活中的首选商品。林文昌兄弟在市场观察中发现,上海市民购物习惯到超市、大商场。于是如何进军大超市、大商场,成了摆在他们桌上的重要问题。然而谁都知道,凡进入超市、大商场,都要视其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事先去付10-30万元不等的进场费。因此,除了要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之外,还得具备有一定的实力与仓储作为后盾,否则就拿不到入场券。 为了进军超市,林文昌首先从各个连锁门店里抽调精兵强将,成立由公司直接领导下的业务部。从1997年便开始探索进入超市的各种办法与手段,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超市一个超市地跑,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地进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到了2000年,他们已几乎占领了上海所有的大超市和大商场。后来又发现上海大超市与上海周边地区的超市为连锁经营,于是,业务又向上海周边地区、华东地区辐射和发展。逐步占领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超市、商场之后,林文昌兄弟俩又再接再厉,乘胜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先后设立了20多家销售分公司和办事处。至此,他们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全国范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销售网络。福建冠福上海五天经营总公司地地道道地成为上海同行业的领头羊,德化名瓷也成为同行业在上海滩的一枝独秀。 品牌 由于在上海创业的成功,他们又返回家乡投资,打造出了一个冠福集团公司。在短短的几年中,公司先后买地400多亩,一座座现代化的生产陶瓷厂房和办公楼拔地而起,现拥有厂房20多万平方米,职工3千多名,年产陶瓷6万多件,年产值达到4亿元人民币,由原来在德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陶瓷加工厂,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与雄厚实力的大企业。 近年来集团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取得了早日上市的关键一步,为上海五天经营总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产品。2002年上海五天公司又引进法国玻璃器皿制品,成为世界玻璃器皿制造商巨头法国弓箭在上海的代理商。前不久,集团公司又收购了台湾在上海的一家陶瓷厂,高薪聘请陶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坚持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近几年来,公司坚持走品牌兴企业之路,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开发了“耐热煲”等系列产品。新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了品牌形象,现已被确认为国家级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受到国务院和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嘉奖。□郑利寅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